一、氨与铵
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,一种是氨(NH3),另一种是铵(NH4)。氨是一种无色气体,有着强烈的刺激气味,极易溶于水,有剧毒,NH3溶于水中可解离出NH4+离子,以这种化合物形态存在的NH4+便是铵,铵无毒,也没有腐蚀性。一般氨测试剂所测试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,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,但鱼却很健康,那是应为水中铵的比例大。氨和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,pH越高,水中所含有毒的氨(NH3)的百分比也越高。例如pH=9时,水中有25%的总氨是有毒的氨(NH3);pH=7时有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的1%。在酸性水中,有毒的氨(NH3)基本不存在。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。
二、氨的产生和影响
水族缸中的氨来自氨化作用,是指缸中的含氮有机物(主要是蛋白质)经微生物作用分解产生氨的过程。因为氨的化学性质极易溶于水,缸内的氨会被不断的累积下来,成为影响鱼类生存的最大隐患。很多细菌、真菌和放线菌能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和其他物质,因此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氨化微生物。其中的芽孢杆菌、梭状芽孢杆菌和馋单孢菌等,这些也叫做氨化钿菌。鱼缸内的残饵、排泄物和药剂都会在细菌的分解后产生氨,养的鱼越多,氨的积累量就越多,毒性就越大。
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,他是亚硝酸盐的十倍,在浓度很低的水体中,就可以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,甚至死亡。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而不同。
0.01-0.02ppm浓度:
长期处于这个浓度的鱼会慢性中毒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,破坏鱼鳃的粘膜层,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。鱼类症状表现有,如常在水面喘气,鳃转为紫色或暗红,比较容易瞌睡,食欲不振,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。
0.02-0.05ppm浓度:
鱼基本不进食,活动剧减,这个时候高浓度的氨会和其他疾病加速鱼类死亡。
0.05-0.2ppm浓度:
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被破坏,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,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。0.05-0.2ppm为致死浓度,鱼类会急性中毒迅速死亡。
三、降低氨的方法
1,换水可以降低氨的浓度,但是效果不好
2,把水的pH调整到弱酸性,水中有剧毒的氨会转化成无毒的铵。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降低氨的浓度,但是危险比较大,pH的改变会导致水质动荡
3,可以大量种植水草,水草能以吸收铵的方式来间接消费氨,铵可以作为一种氮肥成为水草的养分。在一定的pH以及温度下,水中的氨和铵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关系,铵减少时,部分氨就会自动转化为铵,氨也就减少了。水草对铵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浓度,在水草茂盛的鱼缸中,氨的威胁也就非常小了,是根本控制氨的方法之一。
4,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统,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,这种方法也是生态平衡体系中的一环,只要能培养足够多的消化细菌来转化氨,氨的浓度就能长期稳定的保持在非常底的安全浓度范围内,这也是在没有大量种植水草的鱼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。
氨(铵)是鱼缸中微生物平衡的一个关键点,它的多少决定了水质的好坏,也关系着鱼的生死存亡。氨通常是由鱼的粪便,剩余饵料等有机物分解而来的,可以和无毒的铵进行转化。我们一般采用换水、种植水草和培养硝化细菌来降低水中氨的含量。